前往主要內容

氫能輸儲運過程中的法規風險與合規建議

德勤商務法律事務所 / 林孟衞合夥律師

 

隨著全球邁向淨零排放的目標,氫能正逐步成為未來能源轉型的重要選項。今年一月召開的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3次會議中,氫能(含氨)供應鏈已正式納入減碳旗艦計畫,顯示政府已將氫能視為淨零路徑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元素。未來無論是在工業用氫、再生能源儲能,或是替代燃料等應用領域,氫能都有潛力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隨之而來的,是氫能基礎設施布局、跨境供應鏈建構與相關法規制度完善的迫切需求。尤其在輸儲運環節,涉及港口設施、土地使用、安全管理與能源併網等多重挑戰,若缺乏清晰的法規指引與完善的合規策略,企業恐將面臨高昂的時間成本與投資風險。

目前,氫能在台灣的基礎建設大多仍處於規劃及起步階段。雖然自2023年起已有業者率先進口低碳氨作為示範,但若未來要實現氫能的大規模導入,港口無疑將成為關鍵節點。無論是進口液態氫(氨)、設置氫能(氨)接收站,或是在臨港工業區內進行氫(氨)氣儲存與再利用,都須仰賴港區腹地的整體性規劃。依《商港法》第6條規定:「商港區域之整體規劃及發展計畫,由商港經營事業機構、航港局或指定機關徵詢商港所在地直轄市、縣(市)政府意見擬訂,並報請主管機關或層轉行政院核定。」然而,從現行港區配置觀察,仍待配合氫能供應鏈發展需求的前瞻性規劃。在此情境下,企業在導入氫能設備時,常面臨審查標準待制訂、審核路徑不清等問題,必須投入時間及資源進行跨部會協調,拉長整體開發時程。此外,港區空間本就有限,若企業無法及早參與港區發展規劃,極可能錯失掌握關鍵場址的時機。這種制度空窗不僅造成投資評估困難,也削弱整體產業布局的可行性與信心。

在這樣的背景下,法律服務的角色更顯重要。企業應於開發初期即委任法律顧問,協助釐清港區土地使用、衛生及安全、危險物品運輸及環評等相關法規,降低潛在違規與延宕風險。同時,律師亦可於多機關審查過程中協助整合意見,設計適切的申請策略,並提出具體制度調整建議,以提高行政效率。進一步而言,在氫能相關投資與營運階段,無論是技術合作、設備採購、土地承租或風險保險,皆涉及高度複雜的合約安排,專業的合約設計與談判策略更是不可或缺。

氫能產業的發展是一場政策、技術與法規同步前進的長期工程。台灣若欲在全球氫能佈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法規制度的前瞻性與可預測性將是能否成功的關鍵。而在這條探索與實踐的路上,律師不僅是能協助法規遵循,更能協助產業與政府搭起制度橋梁、促進氫能落地的實務夥伴。

你覺得這個有幫助嗎?

感謝您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