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跨境人才流動下的派駐挑戰

勤業眾信:平衡稅務與降低風險為企業必修功課

【2025/09/01,台北訊】 隨著企業全球化布局,跨國投資與區域擴張已成為常態,外派人員與短期差旅安排更是日益頻繁。勤業眾信台商全球佈局投資服務團隊稅務部會計師王珮眞提醒,在追求市場機會的同時,企業與員工面臨的稅務與合法性潛在風險不可輕忽,彙整三個重點方向,提醒企業在布局海外市場時,除了留意企業本身的營利,亦應加強人員調派過程中所產生的稅務規範,否則因小失大,衍生更多的稅務風險。

掌握駐地稅法並穩定稅負平衡,是外派人員的必要保障

當企業將員工派駐海外,首先會遇到的議題就是「稅負差異」。企業在人力資源相關的稅務規畫重要性不亞於業務經營,了解派駐國當地稅法十分必要。以近期台商熱門投資地印度及越南為例,在印度,不論是否具備稅務居民身分,都是採累進級距課稅,即在印度長期外派之高級主管稅率最高可達 30% 以上,加計附加稅後實際負擔更重。若是達到經常性居住條件,更是需要針對全球所得課稅;而越南則是只要達到稅務居民條件,則第二年就立刻面臨全球所得在越南申報的難題,加上越南的收入累進級距較台灣低,外派人員相較容易達到20%以上甚至35%的課稅區間。若企業未事前依據人員駐地課稅率協調與安排,可能因外派地稅負較高而影響員工外派意願或人才流失。

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的跨國企業都會採用稅負平衡機制(Tax Equalization)作為員工的補償措施。所謂稅負平衡,目的是透過此機制,讓外派的員工只需負擔假設未外派情況下所應繳納的母國稅額,其餘超額稅款由企業承擔,避免員工因為派駐國當地的稅務條件,而承擔過多的稅務成本,進而達到吸引優秀人才投入外派行列的目的。

短期出差亦存稅務風險,跨國企業應提前因應

長期派駐的成本通常較高,不少企業傾向透過短期出差方式控管員工在當地的居留期間及天數,以避免被認定為稅務居民身分。然而,從實務經驗看到此舉仍存在稅務風險。以越南為例,在最極端的情況下,若該名出差人員由當地公司支付餐費、交通費、或是住宿費,仍有可能被視為越南來源所得,而要求其按非稅務居民繳納20%個人所得稅。此外,即使居留未達到稅務居民之天數,仍需評估出差員工之業務活動在當地是否構成常設機構,導致母公司承擔當地常設機構之稅務風險。

二常見誤區及當地工作適法性

另一常見誤解在於居留天數的計算,除了常見的「182天」條件外,不同國家可能有第二種計算方式,例如越南計算天數時會同時考慮日歷年的停留天數,也會從首次入境日起連續12個月內的累計天數計算,或是從房屋租賃期間來判斷;印度則會另外計算外籍人士是否當年度入境天數大於60天且過去四年內大於365天,作為稅務居民身分的判斷條件。提醒企業人資千萬不要誤以為單年度居留未達半年便可豁免,而忽略了其他的條件導致誤判。

另一大隱憂在於工作許可證及簽證類型。企業內部單位需留意派駐國之相關勞動及簽證法令更新,例如越南政府甫於8月7日頒布第219號法令(219/2025/ND-CP),針對在越工作之外籍勞動者申請工作許可的條件及可免工作許可的對象做了更新。若因一時便宜行事,外派或出差人員未依規辦理相應的工作簽證或勞動許可,使用觀光簽證入境從事工作,若被查獲,企業不僅要面對違反移民與勞動法規的罰款,還留下不良的處罰紀錄,得不償失。

企業在規畫海外跨境投資拚業務的同時,也需要將人員派駐相關的薪酬結構、稅務及合規議題納入規畫,與員工充分溝通,在兼顧員工的需求以及企業成本控制的情況下設計稅負平衡制度、並確保員工海外工作的合法性,既可達到留才的目的,對於企業在海外的業務發展,亦可添一大助力,達到雙贏的結果。

勤業眾信台商全球佈局投資服務團隊稅務部會計師王珮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