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業眾信確信與永續部門負責人、金融服務產業負責人 / 楊承修執業會計師
赤道原則(Equator Principles, EP)是全球金融機構自願採行的行為準則,旨在於大型專案融資過程中,有效識別、評估並管理潛在的環境與社會風險。自2003年推出以來,赤道原則已成為國際永續金融的重要倡議之一,為金融業界提供一致且具公信力的風險管理框架。金融機構加入赤道原則,不僅能彰顯其在永續金融與企業社會責任上的領導地位,更能藉由與國際標準接軌,提升全球知名度與品牌價值。透過實踐赤道原則,銀行能夠向投資人與國際市場傳達其重視環境與社會風險的態度,進一步增強利害關係人的信任,降低聲譽風險。同時,遵循該原則也有助於提升內部風險控管能力,累積永續金融的專業經驗,並在國際合作與資本流動中取得優勢,為長期發展奠定穩固基礎。
赤道原則適用於所有產業,涵蓋五種金融商品,包括:專案融資顧問服務、專案融資、專案相關公司貸款、過渡性融資,以及專案相關再融資與收購。透過這套原則,金融機構能在融資決策中納入環境與社會面向,促使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兼顧永續責任。
實務上,赤道原則的採用流程分為五個步驟:分級、徵信、審核、簽約與貸後管理。專案會依據其潛在風險被分為A(高風險)、B(中風險)、C(低風險)三個等級。對於A級與B級專案,金融機構需要求客戶委託獨立第三方進行環境與社會風險評估,以確保風險被妥善控管。
台灣金融業邁向永續:赤道原則的深化與實踐
近年來,永續金融已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重要趨勢,而台灣在主管機關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金管會)的推動下,對赤道原則(Equator Principles)的認識與實踐正逐步深化,並展現出制度面與實務面的雙重進展。
早在2014年,金管會便督導銀行公會,將赤道原則的精神納入《會員授信準則》第20條第5項,要求銀行在企業授信審核時,必須考量借款戶是否善盡環境保護、誠信經營與社會責任。這項規範在2017年更進一步擴大適用範圍,從原本的「專案融資」延伸至所有「企業授信」,藉此引導資金流向綠能與永續產業,讓金融資源成為推動產業轉型的重要槓桿。
隨著國際趨勢演進,銀行公會參考赤道原則第4版(EP4.0)內容,將氣候變遷、溫室氣體排放揭露以及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納入授信準則,並於2022年獲金管會同意備查。這不僅提升了金融機構在ESG議題上的責任,更擴大其對企業行為的影響力,讓金融業成為推動低碳轉型的重要推手。
依金管會公布之資訊,截至2025年4月底,台灣已有21家本國銀行及1家金融控股公司正式簽署赤道原則。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尚未簽署的銀行,也必須在授信審核中參酌赤道原則精神,這意味著永續金融理念已不再是少數先行者的選擇,而是整體金融業的共同責任。
赤道原則獨立審查新規上路:合規要求與銀行因應之道
在全球永續金融浪潮推動下,赤道原則(Equator Principles)已成為金融機構衡量專案融資與企業責任的重要框架。過去,簽署銀行在遵循赤道原則的過程中,主要透過年度施行報告展現其落實情況。然而,隨著赤道原則協會強化對獨立審查的要求,金融機構必須正視獨立審查所帶來的透明度挑戰與治理契機。
根據2024年1月1日起生效的《Equator Principles Signatory Rules》,所有赤道原則簽署銀行(EPFI)須定期進行獨立審查,並在施行報告中至少每三年揭露一次審查摘要。規定指出,試用期簽署方須以獨立審查作為晉升正式簽署方的必要條件;正式簽署方則需持續、定期公開審查成果,以鞏固赤道原則實施的透明度與市場信任。
在執行層面上,規範並未限制執行團隊。EPFI可選擇由內部獨立單位(如內部稽核、法令遵循或風險管理部門)執行,亦可委託外部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評估。此一彈性設計,讓銀行可依自身規模與需求調整審查方式,但也同時帶來如何平衡成本、獨立性與專業度的挑戰,如何在維持獨立性、確保專業度與控制成本之間取得平衡,將不僅影響合規表現,更關乎銀行在永續金融議題上的公信力與長期競爭力。
值得深思的是,若銀行僅將獨立審查視為單純的合規義務,將難以真正提升內控與永續金融管理的成熟度。獨立審查的真正價值,在於協助銀行檢視內控設計、強化赤道原則落實,並促進審查結果與內部風險治理、ESG策略及資產品質管理的連結。最終促使赤道原則成為推動銀行永續發展與強化市場信任的核心力量。
觀察國際銀行業的實務趨勢,可以發現已有部分赤道原則簽署銀行已率先開始執行獨立審查,並藉由外部第三方的專業評估,提升報告的公信力與透明度,其中包括MUFG(三菱日聯銀行)、NAB(澳洲國民銀行)等知名金融機構。這些案例顯示,透過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審查,不僅可提升審查的獨立性與客觀性,也有助於補足內部資源與專業能力的不足。此外,第三方審查能提供銀行更多市場認可的信號,增強施行報告的可信度,並促進內部改進與風險治理的實效。對於尚在試用期或剛進入正式簽署行列的銀行而言,委託第三方更可作為建立內部審查制度的參考範本,加速管理流程成熟化。
勤業眾信的觀點與建議
針對赤道原則的獨立審查,勤業眾信建議金融機構採取多層次因應策略。首先,銀行應明確界定內部審查與外部審查的角色與範圍,確保內部單位能發揮充分的獨立性,同時合理運用外部專業資源以提升專業性與可信度。其次,審查過程應納入關鍵風險指標及內控效能評估,並將審查結果與ESG風險管理有效連結,形成可操作的改進方案。勤業眾信強調,唯有透過系統化、常態化的審查機制,銀行才能不只是符合法規要求,更能藉此提升赤道原則落實的深度與透明度,增強市場信任與永續金融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