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协定:短暂休战还是持久共识?
5月12日在日内瓦签署的中美贸易协议被双方都视为胜利,我们对此深表认同,因为长期的僵持不下只会导致两败俱伤。但该协议要维持效力仍需满足特定条件。该协议的关键内容是将两国此前高达145%——实际等同于贸易禁运的惩罚性关税分别降至30%和10%。对中国维持的芬太尼20%税率表明税率在90天暂缓期仍有下调空间。
中国在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后已于5月13日恢复波音公司订单,并且商务部也宣布自5月14日起暂缓执行针对17家美企的"不可靠实体清单"措施。特朗普政府则同步部分放宽了半导体出口管制,并下调了对华小额包裹加征的关税税率。此次协议成果远超多数市场预期(包括我们在内)。
我们此前预估平均税率将维持在35%左右,主要因为突破该阈值意味着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PNTR)的终止,而这将释放极其负面的政治信号。更何况,中国已在意志力与承受力的较量中占据上风——任何超过50%的税率都只能当作谈判桌上的筹码。
这份贸易协议的达成速度堪称惊人——日内瓦谈判仅用一个周末便取得了实质进展。正如中国贸易谈判代表李成钢所言:"好饭不怕晚"。对于历经严苛关税和出口管制压力测试的中国经济而言,30%的税率本该让出口企业如释重负。但现实情况是,中美双方都在主动缓解紧张局势——对美国而言,中国商品交付的任何延迟都将可能加剧经济衰退风险并推高物价水平。
尽管中国曾誓言做好"持久贸易战"准备,并明确将美国取消大部分关税作为重启谈判的前提条件,但也始终保持着随时谈判和签署协议的开放姿态。如今的关键在于:如何确保这份贸易协议的持久性?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后续采访中将此次谈判形容为"建设性"且"相互尊重"的,并排除了局势进一步升级的可能。不过,贝森特部长同时强调建立防止关税再度上调机制的重要性。若能从2018年底签署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汲取教训,中国料将通过向美国采购农产品和天然气来努力缩小两国贸易失衡。遗憾的是,新冠疫情及拜登政府后续实施的出口管制措施,极大地影响了中方在谈判中的激励机制。贝森特还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经济再平衡图景——美国重振制造业,中国扩大消费。理论上这种双向再平衡本可实现双赢,但只要全球两大经济体之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关税就仍是美国实施产业政策的工具,进而迫使中国加强自主供应链的建设,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图1:2018年以来中国出口目的地市场呈现多元化格局
数据来源:Wind、德勤研究
不过,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未能落实还给我们另一个启示:协议目标不要设定过多。若当前协议能顺利度过90天缓冲期,双方都应化繁为简——中国扩大采购美国产品是相对容易实现的选项。这其中还隐含着一个关键条件:人民币汇率需保持强势。4月2日公布的关税方案是基于一个关键假设:大部分关税成本应由美国以外的国家承担。这意味着要么美国贸易伙伴必须作出实质性让步,要么美元必须维持强势。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假设已被现实彻底证伪——4月中旬全球金融市场暴跌迫使特朗普政府在关税政策上急转弯,虽令美股重拾升势逼近历史高点,但对美元的信心已遭受重创。究其原因,2025年4月以来美元大幅回调存在多重因素:德国决策者推出的大胆财政政策提振了投资者对欧元区周期性复苏的预期,欧元持续走强;日本央行超宽松货币政策导致日元长期处于超卖状态,市场情绪转变极易引发反弹。更重要的是,美国财政困境叠加特朗普总统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短期利率问题上的公开对峙,动摇了投资者对美元作为避险货币和最主要储备货币的信心。美元疲软将美联储置于两难境地——但在劳动力市场持续强劲的情况下,此时降息并不可行。若美国财政状况更具可持续性,债权国或许只能接受美元隐性贬值的现实。
对以中日为首的北亚储蓄国而言,在利率难以下调的背景下,美元对北亚地区货币的有序贬值将减轻美国的再融资压力。但任何将当前情形与《广场协议》相提并论的尝试都是不恰当的——今日之中国绝非昨日之日本。日内瓦协议并非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协定,它更多是“胆小鬼博弈”中达成的一份简单明了的协议。当前中国对美投资面临着诸多限制,尤其是出台的《美国优先投资政策》中规划的图景几乎等同于脱钩宣言。同时,考虑到国内通缩压力,人民币走强将制约货币宽松政策的实施空间。但必须承认,关税战已证明中美脱钩并不可行。若顺差经济体货币适度调整能缓解贸易紧张,对中国而言是可以承受的代价。中国当然清楚各国对其出口竞争力的担忧——这种担忧可能转化为针对中国的关税壁垒和投资限制,而人民币升值正是化解这种担忧的积极信号。两周前,即使在当局央行的干预下,新台币毫无先兆地对美元升值了7%。归根结底,汇率是相对价格:若多数顺差经济体货币对美元走强,市场对美国财政状况担忧可能得到缓解,这也有助于降低市场波动。
图2:顺差经济体货币对美元小幅升值
数据来源:Wind、德勤研究
简言之,要使协议真正长久地落实,中国需要扩大对美国产品的采购规模,而美国则必须厘清贸易政策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界限。具体而言,美方应当欢迎中国在非国家安全领域(如动力电池)的投资。对关税立场反复的特朗普政府来说,若此时撕毁协议将付出高昂政治代价。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未来数月其他主要经济体(如欧盟、日本)签署更多贸易协议,全球平均关税税率仍将结构性高于今年4月2日以前的水平。
质价比与情绪价值主导五一服务消费市场
今年五一小长假延续了自疫情放开以来的高出游人次,客流运输需求同比显著提升。五一全社会跨区人员同比增长7.9%,水路、民航和铁路出行增速居前,自驾热度不减。五一国内出游人次和出游总花费同比提升6.4%和8.0%,分别恢复至19年同期的161.0%和153.1%,中外人员出入境则同比提升28.7%。在出行人次和意愿高涨的背后,客单价的下行仍然揭露出居民消费层级下降的现状。根据文旅部公布的数据估算,人均旅游花费仅为19年同期的95.1%,居民消费层级仍有待改善。从消费者信心指数来看,截至2025年3月,消费者对就业预期仍然处于历史低位,持续牵制收入预期和消费意愿回升。
图:消费者信心指数仍然低于强弱基准线以下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总体来看,五一服务消费市场的特点及对企业的影响如下:
质价比和情绪价值持续影响居民消费偏好。当前,无论是实物还是服务消费,居民都呈现出更倾向于在有限预算中获得情绪价值和消费满足感。美团数据显示,“五一”期间经济型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80%,而高端酒店预订量仅增长15%。而在各层级酒店平均房价更低的三线及以下城市和线与地区,高星酒店的预订量同比增长超80%,预订占比反超高线城市。与此同时,消费者在餐饮、景点游览方面对兼具品质和实惠的团购产品更加青睐。据抖音团购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家庭餐、地方菜抖音团购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了77%和45%,酒店景区的套餐团购订单量增长了116%。消费企业需要抓住居民消费升级与理性消费并存的需求,持续提供更多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在追求品质的同时控制预算的需求。
县域旅游市场差异化发展,推动下沉市场消费潜力释放。县域游火热的原因除了更具性价比的消费,更多的是消费者不再追求单纯的观光旅游,而是寻求更具差异化的深度游览体验。同程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四线及以下县域旅游热度同比提升25%,增速较三线及以上城市高出11个百分点。消费者对小众旅游地点的深度挖掘,同时也将带动周边零售消费的增长。企业可以关注这些新兴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潜力,提前布局企业可以加快对节日和旅游场景营销场景的拓展。
入境消费潜力加快释放,成为国内消费市场的新增量。随着240小时过境免签等一系列免签政策的持续优化和免签国范围的持续扩大。入境旅游成为国内服务消费市场的新增量。携程的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入境游订单同比激增130%。其中,上海、深圳、广州、北京、成都、重庆、杭州、珠海、西安、青岛等一二线旅游城市跻身热门目的地。以北京一地为例,“五一”假期共接待入境游客10.4万人次,实现入境旅游消费11.3亿元,入境游客人均消费10865元。而同期北京国内旅游人均花费为1171元。入境游订单激增,显示出国际旅游市场的恢复潜力。企业可以关注入境游客的消费需求,推出具备地方特色和社媒传播度的产品和营销策略。
当前中国消费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变革,质价比与情绪价值追求正在成为消费新常态。企业需要真正洞察不同类型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在供需适配中打开新的增长空间,进而推动消费市场进入更具韧性、更富活力的新阶段。
全国统一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成为能源行业的转折点
2025年4月16日,国家发改委联合国际能源发布《关于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加速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释放出强烈的改革信号。
全国统一电力现货市场,为何迫在眉睫?
首先,缺乏反映实时供需的现货市场,将制约新能源有效参与市场交易。另外,当前中国电力市场主要以省为单元,地区间在电价机制和交易规则方面差异明显,导致跨省交易受限,电力难以根据供需高效流动。
统一市场建设关键词:时间表、区域协同、用户参与
图表:各地现货市场建设时间表
市场影响
在全国统一现货市场机制下,电力价格将更真实地反映供需关系,波动也将更频繁。2025年煤电和新能源装机都将大幅增长,而用电需求增速相对平稳,意味着发电侧竞争加剧、电价不再稳定在单一水平。高峰时段可能出现价格快速上浮,低谷时甚至接近零电价,用户和发电企业都需根据实时价格信号调整策略。未来,电价不只是结算工具,更成为衡量资源效率和运营能力的重要信号。
对整个电力产业链来说,这是一场深度重构。未来的竞争,不在于谁发得多、卖得多,而在于谁调得快、算得准、用得巧。越早适应市场规则、打磨自身能力的企业,越有可能在新一轮电力市场变革中赢得先机。
复杂多变环境进一步强化科技自主创新势头
2025年5月12日,美国对华半导体制造核心部件等关键领域暂停24%额外关税,短期内综合税率降至10%。此举缓解了芯片及先进设备进口成本压力,部分企业供应链紧张态势有所缓和。但若缓冲期后关税复征,叠加芯片禁售等技术管制,长期仍存不确定性。对此,中国将持续加速自主创新,聚焦半导体国产化及AI算力突破,推动科技行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升级。
当前,中方豁免原产地为非美国的部分半导体设备,如美国设计芯片中的海外流片,其余相关半导体商品(包括存储芯片、AI芯片、汽车芯片等)的关税则恢复至基础水平,但我国半导体产业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图:2024年7nm以下先进制程芯片进口占比(%)
资料来源:证券时报、Gartner
在严苛的管制措施下,中国半导体致力技术突围,国产替代进程进一步加速。
人工智能面临算力大模型训练成本上升,以及美欧技术封锁的挑战:
尽管面临压力,中国AI企业仍进一步加速自主创新与开拓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