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解析

後疫情時代 消費振興與高科技出口支撐台灣經濟復甦

勤業眾信客戶、產業與市場/負責人姚勝雄會計師

隨著時序邁入2020年第三季,全球各國密切防堵第二波疫情爆發的威脅,台灣在嚴密的控制下,整體經濟狀況仍相對穩定。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在八月中發布的經濟預測,2020年上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在疫情衝擊下,僅約0.78%,下半年受到振興劵帶動消費,以及5G等遠距商機帶動高科技產品出口轉強,產業和緩復甦,估計全年經濟成長率約1.56%。

振興劵帶動消費 七月零售批發產業跌幅趨緩

隨著台灣振興劵在七月上路,根據經濟部統計,七月批發業營業額約8,993億元,成長率略降0.7%。其中汽機車業國外原廠停工,以及布疋服飾品批發業的外銷訂單持續緊縮的影響,分別下滑約10%。但因夏季炎熱,空調設備銷售旺盛,家用器具批發仍維持20%以上的成長。

此外,台灣七月零售業營業額達3,351億元,年成長率約2.5%,終止連續5個月負成長。特別是百貨公司、超級市場及量販店的人潮回流及促銷活動加持,營收紛紛成長。便利商店則因展店、鮮食及飲料業績成長,加上振興促銷活動,年成長率更達21.3%。與批發及零售業相較,台灣餐飲業在七月餐飲業營業額689億元,年度衰退幅度縮小至0.7%。受惠於暑假旅遊、聚餐旺季,餐館業者的業績衝擊明顯縮小。

觀光旅遊方面,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台灣上半年(1 ~ 6月)平均旅館住用率約30.35%,在花東及風景區的住用率約45%,台北地區約24%,高雄地區約29%,台中地區約34%。就本土旅遊而言,由於邊境封鎖導致原本國外旅遊人潮回流,防疫考量促使消費者優先選擇往自然景觀區旅遊,適逢暑假旺季,旅遊人潮更集中到花蓮及相關風景地點,然而對中小型業者來說,若業務無法因應這股趨勢適時調整,對營運仍相當不利。

5G與宅經濟需求支撐台灣出口動能

觀察2020年台灣上半年出口態勢,受到全球原物料價格下跌,國外企業設備投資需求疲弱,以及國外零售品牌訂單尚未回溫的影響,鋼鐵、機械設備、紡織、汽車及石油塑化等產品出口與去年同期相較,仍持續衰退;但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聽產品出口金額達歷年同期新高。特別是5G通訊建設與新興科技需求持續成長,電子零組件出口比去年同期增加20.2%,資通訊產品與視聽產品則在產能回流及宅經濟需求增加的帶動下,成長10.3%。

相似的狀況也發生在台灣製造業第二季的產值表現,整體而言約下降11.4%,傳統製造如塑化、紡織、化學原物料及汽車產業衰拓幅度最高,達20%以上,但在電子零組件、電腦電子產品與光學製品則受惠於5G等新興科技需求帶動下,廠商持續擴充產能,帶動產值以兩位數成長。顯而易見,在國際疫情尚未完全控制的情況下,原物料價格下跌,海外訂單持續緊縮,台灣出口仍須仰賴高科技產品的支撐;直至疫情好轉,傳統製造業的訂單壓力才會減輕。

台灣產業下半年局勢仍舊風險四伏

雖然台灣經濟狀況比起周邊國家穩定許多,但海外市場需求在疫情下仍持續緊縮,加上美國總統大選即將在十一月發生,增加了中美貿易戰的不確定性。目前美國呼聲最高的兩個候選人,在政策上將陸續提出更具體的內容,都會成為改變未來中美關係的關鍵,使台灣業者面對國際市場更需謹慎地審度時勢。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零售產業在過去幾年已邁入整併期,特別是隨著產業界線漸趨模糊,零售產業整併邁入成熟期,企業更逐步移向以會員經濟為核心的線上線下經營模式,疫情加速變遷的過程,業者的反應與布局都將成為未來競爭關鍵。此外,在觀光旅遊角度來看,人潮集中帶來的不便與環境威脅,不利於觀光資源的長期發展。隨著各校開學,旅遊壓力可望減輕,另業者亦可針對不同地區規劃深度的人文旅遊,從情感連結出發,也許能分攤部分人潮過度集中所帶來的環境壓力,並創造新的差異化體驗。

另一方面,國際原物料價格及海外訂單在下半年的復甦速度緩慢,加上高科技供應鏈的去中國化效應持續發酵,製造業者的營運備受考驗,台灣製造產業正面臨轉型的關鍵。對企業而言,這段被迫暫停的危機也可視為轉機,重新檢視並聚焦發展策略,重整組織架構與體質,奠定企業永續發展的基礎。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