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解析

展望後疫時代 重塑未來供應鏈

勤業眾信客戶、產業與市場/負責人姚勝雄會計師

從一月疫情爆發以來,企業談的多半是如何反應疫情帶來的即時衝擊,包括供應鏈斷鏈、缺工、交通中斷等影響。隨著疫情發展至今,已蔓延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影響擴大至整體消費與經濟的衰退。此時面對終端市場的蕭條,企業則必須思考在這過程中恢復正常營運狀況,並在市場從谷底反轉的過程中,尋找生存空間。

預計第三季全球疫情趨緩,台灣經濟成長率預估0.8%

當疫情比預期更快消退時,雖然返回正常狀況,但產業已與以前不同。越來越多的商業和社交活動轉移到網上,並成為不可逆的變化。也許人們越來越尊重公共機構和醫療專業知識,並且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隨著病毒的消散,經濟活動在2020年末反彈。最初的恢復速度很慢,但是隨著消費者變得更有信心,到2021年下半年恢復速度將加快。

假設北美和西歐的COVID-19疫情將於2020年第三季度初得到緩解,並且積極推動經濟紓困措施,我們預計亞太地區經濟體有望在第三季開始復甦。當然,經濟衰退風險仍然存在;除了潛在經濟衰退風險之外,新一輪的貿易戰也可能發生,因為中國大陸不太可能兌現其未來購買更多美國商品的承諾(2020年和2021年將再增加2,000億美元)。即使在沒有貿易戰的情況下,中美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也很可能是一個長期議題,兩國地緣政治因素都會使情況更加複雜。

目前亞洲各國政府已宣布了各項貨幣及財政措施,以減緩疫情帶來的影響,並防止經濟下滑。各國金融主管機關多已通過大幅降息作出了有力的回應。另外,在財政方面,各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鑑於全球需求急劇下降,財政政策將必須投入更多來支持經濟成長。根據這些措施,整個亞洲經濟在2020年上半非常疲軟的情況下,可能會在下半年出現強勁表現,為2021年的強勁復甦奠定基礎。目前Deloitte經濟專家預測,2020年中國大陸GDP成長率約3.5%,日本約-2.1%,台灣0.8%,新加坡-0.4%,泰國-3.5%,越南5.5%,馬來西亞約0.8%。

供應鏈持續震盪,物流風險增加

當今全球企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亞太地區的製造產業。中國大陸占全球製造業的30%,全球有50,000多家公司在中國大陸擁有一級供應商。但是,3月亞太各國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表現則呈現相當明顯的差異。高度依賴中間產品出口的南韓,PMI指數從2月份的48.7降至3月份的44.2,為11年來的最低水平。同樣在3月,日本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快的製造業活動萎縮,東協(ASEAN)的PMI跌至歷史最低點。

中國大陸、印度和台灣是罕見的亮點。中國大陸製造業又恢復了正常運轉,大多數工廠再次營業。自從大多數封鎖措施取消以來,製造業已強勁反彈。同時,台灣儘管採取了大規模的防疫措施,製造業表現仍十分良好,而印度製造業活動仍停留在擴張階段。

物流方面挑戰也不小,例如對許多跨國公司而言,交貨時間與運費增加了一倍。根據航空貨運費率TAC指數,由於工廠試圖採購關鍵零組件,從中國大陸到東協的航線空運價格飆升了200%。飛往歐洲和美國的空運價格也增加了100%以上。同時,各國往來的許多航線都在短時間內取消,空運和海運選擇短缺。另外,隨著疫情擴散到其他各國,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可能會比中美貿易戰更為廣泛,並且影響時間比以往更長。以下彙整高科技產業、汽車產業與藥品產業的亞太供應鏈影響狀況。

高科技產業

COVID-19疫情預期在2020年將使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減少10%。Apple警告,由於供應緊張,該公司預期2020年第二季將達不到預期收入。除了中國大陸以外,供應鏈影響持續蔓延到其他亞洲經濟體,如南韓的Samsung不得不暫時停止工廠的生產;日本的半導體材料採購也受到供應鏈衝擊而面臨挑戰。

值得慶幸的是,南韓、日本、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半導體製造產能正在恢復正常,可望降低對全球高科技產業供應鏈的衝擊。惟第一季出現的供應鏈連鎖問題可能仍會延續到第二季,終端產品需求減少可能會使復甦的時間往後延遲。

汽車行業

中國大陸汽車產業在2月停工,使半數以上的全球汽車企業不是暫停生產,和由於中國大陸的零組件短缺而發出警告。在東北亞、日本和南韓的汽車產業與中國大陸息息相關。如現代汽車的生產由於線束的短缺而完全停產,主要因線束是汽車組裝的關鍵用料。近年南韓對中國大陸生產的零組件依賴程度持續增加,目前約有八成線束進口來自中國大陸。隨著西方疫情加劇以及中國大陸的產能恢復,若疫情仍維持高峰,將可能因下游歐美汽車業者訂單減少,而為汽車零組件業者帶來第二波衝擊。

藥品

全球藥品供應鏈約占80%的原料或半成品來自於中國大陸和印度,自從COVID-19疫情快速擴散,製藥產業預測中國大陸原料藥產量下降將導致藥品短缺,也使各國藥品市場須注意供需情形,以免在一些基本藥品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

重塑未來供應鏈的七大趨勢

跨國公司長期以來在亞太地區已建立穩定的供應鏈系統;但是只有一小部分公司仔細評估了供應鏈風險。目前因應疫情帶來的危機,可以發現對供應鏈而言,是各團隊之間層層依賴的關係亦增加了風險。從長遠來看,未來供應鏈有七大趨勢:

供應鏈往東南亞國家轉移

Deloitte最近對日本、南韓和台灣跨國公司中高層管理人員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由於貿易緊張局勢,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已經將部分或全部製造或組裝工廠遷至中國大陸境外。例如,日本有55%的跨國公司已經或計劃將部分或全部業務移出中國大陸,在南韓和台灣跨國公司中,比例更分別達到78%和75%。隨著中國大陸政府希望進入高價值的高科技產品(例如5G和半導體)的生產,COVID-19的爆發可能會加速低附加價值之製造業從中國大陸長期轉移到東南亞。

越南、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為受益者

美國政府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從越南進口的商品成長了35.6%,而從中國大陸進口的商品萎縮了16.2%。由於關稅增加,許多製鞋業者也將其供應鏈分散到中國大陸境外,例如Nike、Under Armour和Puma等公司一直穩步轉移資源到越南等地。Apple的委託製造商則已擴展到其他國家。2019年,由於在東南亞建立了供應鏈,Google將其Pixel智慧手機的生產從中國大陸轉移到了越南。

中國大陸的角色難以被替代

中國大陸的生產人力多,供應商聚落集中且生產技術仍高於部分東南亞國家,因此並非所有製造業都可以轉移至東南亞。因此在疫情影響造成供應鏈風險增加的情況下,企業應立即考慮方案來提高其供應鏈網絡的彈性。需要立即採取的措施包括尋找短期的替代供應來源、考慮供應鏈的可視性、安全儲備措施等。

開始描繪數位供應鏈

數位供應鏈可使整體供應鏈透明化,指示哪些供應商、網站、零組件和產品是有風險的狀況下,可避免潛在的損失發生。這使企業能夠制定因應策略來減輕緊縮的庫存並確定供應鏈的替代能力,因此大多數公司會發現獲利超過投入成本。資源有限的企業可以先聚焦於與最核心收入相關的關鍵部分切入。企業也應該尋找其他供應鏈數位化的方法,如服裝製造商可以在線上建立3D服裝樣本,而不必親自在海外買家和製造商之間來回查看樣品。

建立備援能力和靈活性

企業還應該通過「隱藏」其核心供應鏈中的一個或多個支持供應網絡來投資備援能力。如果核心網絡已關閉,此備援網絡將能夠立即作用。如在2011年地震後,豐田重新分配了其標準零組件的製造,因此其供應網絡的多個節點具有相同的生產能力。同時,靈活的製造可以提高供應鏈的彈性。通用汽車公司在阿根廷、波蘭、泰國和巴西的工廠採用相同的設計、模板和製造流程,因此,如果一個地區遇到問題,其他工廠可以立即提供支援。

在分散供應鏈的同時保持全球視野

企業還應該考慮對一個地區的過度依賴可能會損害他們繼續發展例行業務的能力。除此之外,世界各地發生越來越多不可預見的災難的風險,而且很明顯,公司需要重新配置其全球價值鏈以預先減輕和管理風險。企業應首先評估其供應鏈風險,並透過建立並行網絡來分散其供應鏈,這些網絡更加分散但受到嚴格管理。這就需要對風險和機會進行長期分析,而不是簡單地轉移到工資較低的國家。

對於某些人來說,「重新配置外包」是一個選擇

企業還可以考慮不同策略,透過外包或類似外包的方式,使供應鏈更接近需求。例如,南韓和台灣的製造商計劃將其一些高價值製造業「重新配置」。在「台商回流」的政策驅動下,台灣企業遷回總部的趨勢最為普遍。該政策主要係以低成本貸款吸引公司回國,以支付搬遷費用。日本和美國政府也有類似的誘因,以吸引跨國公司回到本土。

即使無法保證COVID-19或其他類似流行病不會在某個時候出現,當下一次危機到來時,面對高度不確定性的未來,唯有汲取經驗並進行投資,以提高供應鏈彈性的企業將做好完善的準備。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