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觀點

數位轉型的第一步 – 流程機器人(RPA, 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所能帶來的影響與效益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 (股) 公司 / 張益紳執行副總經理、韓世偉經理、羅巧怡顧問

在現行數位化的潮流中,人人都在談AI、流程機器人(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 RPA)與大數據的應用;科技新報在《個人 / 企業科技大趨勢調查》中,針對企業之數位化發展方向進行分析(如圖1),顯示未來三年人工智慧(86.4%)會被大量導入,其次為大數據分析(73.6%)及商業流程自動化(70.3%)皆為應用的重點,種種跡象皆顯示未來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勢在必行,而在這樣的潮流之下,數位轉型究竟能為企業帶來多少效益,企業應如何規劃才能趕上這一波潮流,成為最重要的研究課題。

圖1:企業之數位化發展方向(資料來源:《個人 / 企業科技大趨勢調查》,科技新報,2017年)

RPA所趨動的流程轉型

企業應用RPA的效益,可以兩個不同的面向做分析,其一是以現在立即效益與後續未來效益的評估維度,另一則是以直接效益與間接效益的二個維度做分析。兩個面向交互分析所形成的四宮格(如圖2)。

圖2:企業應用RPA之效益分析

一、 立即產生之直接影響: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作業速度與準確度。

  • RPA做為能夠一天不間斷工作的人力,且能夠提高作業速度與準確率,尤其在需要跨系統、數個Excel表單間重複操作的流程中,能帶來非常顯著的效益。

二、 立即產生之間接影響:協助流程優化、流程標準化。

  • 從多人操作到單一機器人執行的綜效 : 以門市眾多的消費性產業為例,過去負責人員各自下載門市營運資訊、整理資料,每在系統上操作一間門店就需花費不少時間;若改變流程執行方式,由RPA一次性的將所有門市的資料從系統下載下來,在Excel上做統一的整理,將大幅提高效率。
  • 流程標準化帶來的綜效:過去不同負責人員在執行同一項業務時,常因個人習慣而有不同的操作介面、不同的作業方式、甚至有不同的作業原則,造成彼此間作業溝通上的不一致,在過去各公司的導入案例中,少則有3位人員負責執行各分公司的業務,多則有16位負責人員各司其責、完成作業。透過RPA導入的機會,可以重新梳理各人員的作業流程,進而進行統一,從而減少溝通成本並提升效率。
  • 流程優化的契機:人員的操作常依據前人的SOP、作業指導原則,然而隨著時間演進,部分作業可能有更好的執行方式,抑或此作業已經不需要存在,這些議題都能在機器人自動化導入的過程中被一一釐清。

三、 持續性之直接影響:未來拓展業務,能節省人員薪資與訓練成本。

  • 不論是公司主動性拓展業務,因應業務量的擴增而有更多人力需求,或是被動性因應大環境 (如:法規的變化) 有更大的作業量需要處理,都能夠透過自動化的優勢,由機器人負擔擴增的業務量,而不需要有額外急迫性的人力支出與訓練成本。

四、 持續性之間接影響:形成未來RPA與AI的合作模式。

  • 人工智慧輔助RPA的發展:流程機器人只能處理規則性、邏輯性的作業,當遇到非規則性的作業流程,則需要由流程機器人另外呼叫AI介入,運用認知科技做輔助,協助流程機器人做判斷。
  • RPA輔助人工智慧的發展:AI的學習基礎上需要大量的資料來提升辨識能力、判斷能力,這些大量資料的準備與倒入,若單靠日常人員的作業,發展速度慢且資訊量可能不足夠,若改由流程機器人協助,則有機會加快人工智慧的發展速度。

全力達陣 - RPA導入的心法

RPA能夠提供企業自動化的優勢與未來的競爭力,但要成功導入亦需要相對應公司內部角色的配合,主要參與者如經營者、IT人員、使用者的思維與行動亦需要有相對應的改變。

一、 經營者

  • 清楚了解RPA與企業發展、組織願景間的連結:了解落實自動化後能夠為企業帶來的改變,後續如何規劃企業的數位轉型、如何與人工智慧結合、如何透過RPA蒐集資訊幫助企業決策,需要有策略性、全面性的遠見與思考,而非單單以取代人力、節省成本做為考量。
  • 能夠為人員做後續的安排與規劃:當既有人員日常的重複性執行流程被自動化機器人取代,可能造成人員失業的恐慌與反彈,因此,除了經營者需要對自動化專案提供足夠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企業要如何帶領人員邁向下一個階段,如何提供更進一步的訓練讓人員從事更有價值的作業活動,將是需要思考的議題。
  • 能夠辨識RPA的運用範圍:首先,此流程的改善,RPA的運用是否為問題的最佳解,需共同討論與釐清,再進一步去思考哪些流程有清楚邏輯可以自動化、對於無法自動化的部分則思考有無機會進一步做流程設計,使其足以自動化。

二、 IT人員

  • 定位為公司自動化的重要推手:透過專業運用相關資訊知識發展RPA流程效益最大化的可能性,如:系統能否做部份功能上或權限上的更動,讓自動化機器人能夠更快速的執行;執行過程中能否透過技術上的優化,讓人工介入作業的比例降低。
  • 釐清user需求並協助開發:釐清人員需求、協助規劃腳本、協助做排程管理,另外RPA與傳統開發的方式不同,是從前端模仿user在系統介面上的操作,故要能適應開發時間短、測試期間長的模式。

三、 各部門使用者

  • 須要適應作業習慣改變所帶來的衝擊:過去可能容易追隨前人作業的模式,但導入RPA後,首先應先思考此作業的必要性,接著應學習思考能夠如何讓作業流程加速,遍及範圍小至表單的設計、大至作業方式、作業邏輯的改變,如何與其他操作相同作業流程的人員一起去規劃統一,讓企業效益最大化,是重要的課題。
  • 學習自主了解需求,並以RPA的工具實現:以後資訊的世界會更加以使用者為主軸,而RPA的設計比起傳統的程式開發更能貼近使用者對於程式的理解,故使用者未來可以自主了解自己的需求、自己撰寫腳本,簡單的日常生活操作不需要再透過IT溝通,進而減少溝通成本。

結語

RPA多為人所知的部分,是其能夠提供企業自動化的能力,然而其所能帶來的影響,更長遠的是為企業的流程標準化、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做預先的鋪路,而在進行此企業轉型之前,更需要企業內部對焦未來數位化的目標,基於此目標訂定管理思考的模式,從經營者、IT、各部門使用者作為出發點執行,才能夠讓公司成功邁出數位化的一大步。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