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2018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白皮书

关于报告

《2018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白皮书》报告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重点回顾自入世以来,自主品牌发展及内部竞争格局的变化,并以“传统燃油车的结构性机会”、“电动化的先发优势”、“出行市场的危与机”作为自主品牌今后发展的三大重要议题,系统地进行全面阐述,继而借此引出自主品牌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总结出几则关于今后自主品牌发展的重要启示。

 

核心观点/主要成果

  • 自主品牌车企发展现状。近年来自主品牌车企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市场份额爬升,价格中枢上移,并在研发投入、造型设计、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平台化搭建、产品体验及营销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突破。预计从2018年起,外部竞争环境将变得更为复杂,自主品牌车企将面临包括严格的油耗法规考核,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带来的技术变革和产业链话语权重构,新兴出行模式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冲击,行业将再次迎来重大变革。
  • 变革前夕的机遇。自主品牌车企应利用其现有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将变革转化为机遇:
    • 传统燃油车的结构性机会。到2025年,90后将取代80后成为中国汽车消费的主力军,而来自三四线城市的中产阶层将出现最大幅度的增长,跃升成为中国家庭消费总量和新增消费的最主要贡献力量。这就意味着消费升级将成为未来十年引领中国汽车消费增长的主要逻辑,年轻化和高端化的需求并驾齐驱。
    • 电动化的先发优势。对于自主品牌而言,日益趋严的油耗限值法规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必须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来平衡。积极发展混合动力,摆脱补贴政策依赖,打造全新的电动车平台进行研发和生产,有助于自主品牌车企更合理地平衡油耗压力和企业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之间的矛盾。
    • 出行市场的危和机。尽管目前多数自主品牌车企对共享出行模式仍持谨慎和观望态度,但从战略重要性考虑,共享出行平台对自主品牌而言是消化未来车企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重要渠道。企业需要研究和判断的是,未来不断变化的用车场景和需求会对汽车的研发和设计产生哪些影响。
  •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当前阶段自主品牌车企正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自主品牌短板仍旧明显。研发环节上,自主品牌并未建立其有序的产品谱系规划以及严格的生命周期管理;生产环节,尤其是供应链环节上,多数自主品牌在保证核心零部件的优先供应上处于弱势,并且在采购和生产成本控制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 品牌力的提升不能单纯依靠错位竞争。目前,绝大部分自主品牌停留于“品牌自我主张”阶段,远未进入品牌价值共鸣和品牌社会责任阶段。相较外资车企在品牌价值倡导(例如品质、耐久性等),自主品牌在这一方面的积累相对薄弱。
    • 组织效率是制约国有自主品牌发展的最大因素。自主品牌普遍缺乏清晰的品牌发展战略,尤其科学的体系能力,包括以市场为中心的产品研发体系、技术体系、供应链管理体系、营销和售后体系等能够同消费者建立有形或无形触点的每一个环节。这要求自主品牌车企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决策机制和高效的组织流程
  • 对自主品牌车企的启示
    • 谈品牌溢价前需先练好基本功。随着市场竞争逐步从“产品力”向“品牌力”的转变,自主品牌需要解决更核心的问题:产品的品质、动力和性能。同时,品牌溢价的提升不光是产品层面,还需意识到服务层面的溢价,尤其是购车中的服务和售后服务。目前,自主品牌在销售、售后环节等服务质量和效率上同合资品牌相比仍存在较明显短板。但考虑到同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优势,自主品牌能够借此率先在服务品质、购买和售后体验上缩小差距。
    • 重视体系建设。平台化战略可以帮助厂商在车型开发的灵活性、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上均取得较大突破,通过平台化运作,企业能够以此为基础丰富产品谱系,并在相同平台上进行不同品类的产品开发,以匹配不同用途、风格的车型。
    • 品牌向上的窗口在缩窄,后来者需稳扎稳打。大部分自主品牌仍困于模糊的品牌定位、繁冗的产品线、愈演愈烈的内部消耗当中。自主品牌需清醒认识到自身发展所处阶段,夯实现有基础,率先取得一定规模后,再通过一代代产品往上走,逐步缩小同合资品牌的价差。     

此内容是否提供了您需要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