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eloitte Research Monthly Outlook and Perspectives

视角

德勤中国研究《月度经济概览》

第七十一期

2022年1月27日

   

经济形势观察

稳预期同时预留政策弹药

虎年春节即将来临,由于今年春节恰逢冬奥会,防疫政策更为严格,大多数人为了疫情清零的大局目标,都愿意牺牲一年中最重要的团聚时刻,因此不太可能出现如往年近30亿人次那般的春运大潮;而一季度河北等省份的工业活动也会因冬奥相关的环保要求而受到限制。我们预计,为了保持社会稳定,中国当前的防疫政策立场在未来几个月内不太会改变。不过,近期我们也看到许多地方政府采取更为精准的防疫做法,例如上海的一家奶茶店被定为最小中风险地区。随着上海和广东等地的示范作用推广,预计“一刀切”的大规模检测和封锁将被“精准防疫”所取代。不过,考虑到清零政策和冬奥会对经济的影响,“政府应该加大提振经济的刺激力度”这一观点被市场更多强调,但决策者的政策制定是否还需考虑到更多风险因素呢?

在讨论刺激政策之前,先快速回顾一下去年经济表现:去年GDP实现8.1%增长,取得这一成绩并不容易,特别是考虑到中国政府只是推出了最低限度的政策支持(去年全年财政政策偏紧,而货币政策是在恒大事件后才开始放松);而且,去年中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监管举措,以及恒大危机并没有得到政府援助(这其实都是政府基于对经济仍将保持韧性的判断)。不过,8.1%的整体增速并不能掩盖明显的经济减速势头,这种减速在房地产领域尤为明显。近几个月来,房地产投资当月增速大幅下滑,市场低迷促使政策迅速转向,包括松动三条红线、下调短期利率,以及反复强调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图1:房地产投资正在减速

数据来源:Wind

展望2022年中国经济,得益于全球复苏,外部需求料将保持亮色。但如果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要实现5%的GDP增长将是不小的挑战。假设中国今年经常账户继续实现巨大盈余,消费者能保持韧性,那么投资活动必须保持稳定态势,才能使GDP增长达到5%左右。迄今为止,恒大事件及其溢出影响已经得到较好控制。随着房地产行业有序整合的继续推进,消费者可能会更有信心承担额外的债务(这其实也是隐含的政策目标,1月住建部也罕见强调“充分释放居民住房需求”)。而另一方面,正如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言,“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地方政府需要适应土地出让金将大幅减少的新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央政府需要加大刺激力度——在财政政策上,中央政府可以增加对不太富裕省份的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并对受防疫政策冲击较大的企业降低费用和进行补贴;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正处于宽松周期的开端,除了降准和降息,央行还可采取更多果断措施来改善流动性。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美联储被迫对通胀采取更为鹰派的立场,中美之间的息差将迅速缩小。今年以来,美股的波动使得市场对美联储加息次数的共识从3次上升至4次甚至5次;而且,最近北约和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持续对峙,无论结果如何,都将会在短期内促使美元走强。因此,政策制定者必须对美联储退出多年宽松的意外后果保持警惕,中国需要明确发出刺激政策信号,但不要轻易打光所有子弹。

图2:中国持续降息以提振经济


数据来源:Wind

 

能源

浮式太阳能:从小众到新星

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柱。除了地面安装和屋顶太阳能装置外,受政府支持、成本下降以及不受限于土地资源等利好因素影响,浮式太阳能也越来越受关注。

浮式太阳能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它不需要使用土地,而可以建造在各种水体之上,包括海洋、水电大坝水库、污水处理池或饮用水水库。水体还具有冷却作用,可以将太阳能电池板的性能提高 5% 到 10%。同时,漂浮的太阳能电池板装置为水体提供遮荫,减少水蒸发。

 

增长最快且亚洲领先

浮式太阳能最初被认为是一种小众技术,现在已经成为增长最快的太阳能光伏类别。浮式太阳能发电已广泛分布于60多个国家,项目规模和单机容量不断创新高。预计到 2021 年底,浮式太阳能总装机量将超过 4GW,仅2021 年就新增 1.5GW。政府支持水平的提高和浮式太阳能项目成本的下降,预计到 2025 年将推动近 10GW 浮式太阳能新装机。

亚洲在浮式太阳能建设中占主导地位,约占新增产能的 60%,主要受建造太阳能发电厂的空地越来越稀缺,以及化石燃料的迅速消耗等因素推动。

作为全球最大的浮式太阳能市场,中国有望在未来五年引领浮式太阳能安装,印度和韩国紧随其后。国家层面的目标,如中国的碳中和目标、韩国的第九个基本计划和印度的 2022 年太阳能安装目标,都有助于浮式太阳能在这些国家的增长。中国最近在山东德州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浮式太阳能发电厂。作为可再生能源综合体项目的一部分, 这座320MW 浮式太阳能项目还与附近 100MW 风电场和 8MWh 储能项目连接。在满负荷运行时,综合体项目预计每年将产生约 5.5 亿千瓦时的电力。东盟国家也预计增加对浮式太阳能开发的投资。例如, 挪威可再生能源公司Scatec 最近宣布计划在越南建设浮式太阳能设备生产线,同时投资10 亿美元建设容量为 1GW的浮式太阳能项目。

 

成本和风险相对更高

与地面安装项目的成本结构不同,浮式太阳能光伏项目涉及到浮动结构和锚固系统的成本。浮式太阳能的成本还受到水体深度、风荷载、到岸边距离、水质和盐度等因素影响。一般来说,浮式太阳能的成本比类似规模和临近地点的地面安装成本高 10% 到 15%。未来随着浮式太阳规模经济扩大,其成本将随时间的推移下降。目前在一些欧洲国家,20+MW 系统已经具有竞争力。

另外,浮式太阳能的项目数量仍然有限,因此被认为风险更高。浮式太阳能的生命周期成本和长期环境影响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面对新的运营环境,开发商也将不得不面对各种技术挑战,例如电气安全、锚泊和系泊问题,以及建成后运营和维护。

图3:部分浮式太阳能项目建议投标价格(美元/峰瓦)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SERIS、彭博、德勤研究

 

水力发电+浮式太阳能的潜力

为现有水力发电厂增加浮式太阳能发电被认为是后者未来的重要增长方式。这两种能源可以说相辅相成——太阳能可用于提高水力发电厂的发电量,并在可用水量较低或枯水期发挥补充作用;而水力发电则可以平滑可变的太阳能输出。此类混合搭配还有一个好处,即浮式太阳能系统可以利用水电站现有的电力传输基础设施,从而降低浮式太阳能系统的整体资本支出。

在此背景下,我们看到太阳能发电企业和水电开发商之间的并购正在兴起。例如,Scatec Solar 收购了 SN Power;挪威水电生产商 Statkraft 宣布收购欧洲市场主要参与者 Solar Century。多种类型可再生能源企业的整合趋势正预示着水力发电+浮式太阳能项目的光明前景。

 

物流

里程碑式交易标志着行业整合再升级

2021年11月交通运输部发布了《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结合新的经济形势对物流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注重质量效益和创新驱动,并设定了2025年目标:全链条、一体化的货运物流服务系统基本建立。在新的规划下,物流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显得更加必要,从分散转向集中,从低效转向高效,从单一市场转向多渠道市场。同时需要加强智慧物流和多式联运建设,以及全球物流网络布局。而过去一年的物流资本市场表现也印证了这一趋势。根据投中数据统计,2021年中国已披露的物流业融资总额约为3187.50亿元,同比增长38%;融资交易共发生359笔,同比增长11%。其中单笔融资交易额8.9亿元,已超过疫情前水平。单笔融资交易的上升体现了资金向物流业头部企业聚集,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图4:2017-2021年中国物流业融资规模(含IPO融资额)


资料来源:CVSource

 

智慧物流IPO热度再起

2021年共有5家物流企业上市,7家物流企业正在做上市筹备或已提交招股说明书。本轮物流上市企业多集中在一体化供应链、数字货运等智慧物流方向,体现出物流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加速变革。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美国证监会对中概股新政的出台以及国内网络安全法规的推出,大多数物流企业可能放弃纽交所,选择转港上市和A股上市。

图5:2021年物流业上市企业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并购整合全面升级

物流业的发展史,基本也是一部并购史,多数世界物流巨头都是通过并购整合来完成外延式扩张。当前中国物流行业的并购也进入了新一波高潮,并呈现出三个趋势:1)国内区域间物流企业的加速整合以促进一体化物流体系的打造;2)物流企业加强国际物流网络的布局和海外运输通道的渗透,发展跨境电商业务;3)国外物流巨头持续入驻中国市场,提升亚洲地区的渗透率。我们选取了2021年有代表性的交易案例如下。

  • 央企物流“巨无霸”诞生,持续构建一体化物流体系:2021年12月6日,中国物流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意图通过整合国家海陆空物流资源,提升中国物流综合实力以及国际竞争力;12月16日上海机场确定将以191.3亿元完成浦东和虹桥机场的合并重组,推进其统一管理、资源配置以及航线优化,同时为机场智能货站、智能物流园区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港口方面,招商港口通过和海港集团的合作战略入股宁波港,辽港股份通过收购营口港务集团,深入推进港口资源的整合,推进区域港口协作。
  • 国内企业加速布局国际物流市场:2021年7月,华贸物流收购了主要从事跨境电商的佳成国际;9月,顺丰收购全球综合物流领先者嘉里物流,通过国际物流网络以及客户资源的延伸加码跨境电商业务。同样在9月,中远海运港口通过收购德国汉堡港CTT码头35%的股份,布局其在欧洲的转运枢纽。
  • 外资渗透国内物流市场,提升全球覆盖:2021年10月,极兔通过收购百世将原先不足5%的国内市场份额一举提升到10%-15%,同时此举也表明其将正式进驻淘宝平台,打通多渠道合作;2021年12月,丹麦马士基集团为增强其在亚太地区的物流业务,以及提升其供应链管理能力,宣布收购中国香港的合同物流公司利丰物流。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低碳转型进入规范探索期

监管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管控

2021年多起控排企业数据造假事件和“十四五”时期八大高排放行业将全部纳入全国碳市场的举措,突显了数据核算和披露对规范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重要性。数据管控将成为2022年监管方的关注重点。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在1月公布的2022年工作部署中均明确,将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构建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与此同时,针对现行涉及24个行业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的修订工作也正在进行,其中发电行业的相关《指南》已在2021年末发布征求意见稿,预计建材(水泥)等行业的修订也将在2022年取得明显进展。监管方对数据管控力度的加强和对各行业核算方法的进一步规范,对控排企业的碳排放核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将于2月开始实施的《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中的适用主体囊括了重点排污单位、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要求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披露碳排放量、配额清缴情况等气候应对信息。《管理办法》首次要求由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设立企业环境信息集中公布系统,尤其强调信息披露对公众的易得性,发挥公众监督作用,使环境信息能够“看的全、看得到、看得懂”。目前信息披露渠道仍较为分散,比如《管理办法》的信息披露要求与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有一定重合,各部门未来可能进一步整合披露渠道。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日渐完善、透明的趋势下,企业亟需加快环境绩效管理与披露能力建设。

 

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有望提升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上线以来,至年底已完成第一个履约周期,企业履约率达99.5%,碳排放配额交易累计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碳价基本保持平稳,在40-60元/吨之间。整体换手率不足2%,市场活跃度不足,12月成交量主要受年底履约期临近的影响出现短期飙升。相较去年第一个履约期相对宽松的配额发放和履约政策,2022年碳市场交易活跃度有望提升,主要驱动因素包括:1)配额分配的收紧;2)新加入的如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将带来碳市场的扩容;3)碳排放权期货等新产品和投资机构等新主体加入交易(如计划两年内上市的广东期货交易市场)。

在碳减排市场化建设方面,国家核证自愿减排(CCER)有望在2022年于全国碳市场重启。据统计,现有CCER约3000余万吨,若考虑碳市场扩容影响并按照CCER年抵消上限5%预估,届时CCER需求将达到3.5-4亿吨/年。CCER在各地碳市场试点阶段价格均远低于配额,故该市场的重启不仅有利于控排企业降低减排成本,还为企业通过碳资产管理获利提供了空间,从而协助提升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度。

图6: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概览(2021.7-2021.12)


数据来源:Wind

 

城市碳达峰全面加速,各地明确低碳转型路线

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经开展共计87个低碳省市试点,近期公布的《“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也设定了2025年前推动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 “无废城市”建设的目标。在低碳试点省市中,有18个城市和42个城市分别提出在2020年和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个别城市如上海、北京、苏州、济南、无锡、东莞均将提前达峰目标写入“十四五”规划。全国各城市受人口与产业结构影响,所处碳达峰阶段和落地路径不一。少量城市如武汉、深圳和昆明已经实现碳达峰;直辖市与沿海省会城市碳强度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提前达峰潜力大,传统工业城市则面临较大的低碳转型压力。我们列举了三类城市低碳转型的路径如下。

图7:中国城市实现低碳转型路径举例


资料来源:各地区政府网站,公开信息,德勤研究

 

此内容是否提供了您需要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