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解析

台灣企業與新創如何在數位轉型挑戰下打造成長新曲線

2024年趨勢解析《財務顧問服務篇》

勤業眾信財務顧問服務/陳柏諭副總經理

隨著 5G 時代的來臨,人工智慧、物聯網及區塊鏈等科技加速發展,改變現有的後疫情時代的生活型態與產業結構。疫情使得這幾年國際間國家政府企業間加速數位轉型策略必須快速落地。然而,隨著新型態競爭日益激烈,企業的潛在競爭者,可能來自完全不同領域;台灣未來的產業發展又將面臨全球經濟成長趨緩、國際地緣政治、氣候變遷、以及人口老化、缺工等內部與外在環境的高度不確定性。短期間內要強化經濟韌性,除了仰賴現有企業有機性的持續進步之外,也必須要找到新的突破口。透過有策略性及系統性的非有機性鼓勵創新創業興業,是尋找下一波經濟成長動能重要方式。此刻正是台灣企業以創新創業興業,帶動產業邁向更多可能性的題材與機會。過去是「大魚吃小魚」,如今已是「快魚吃慢魚」的時代,台灣企業為了讓數位轉型加速,積極向外結合外部新創能量,投入企業新創參與(Corporate Startup Engagement,CSE)。根據數位轉型的階段與衡量指標,台灣企業可攜手新創數位轉型的方向與機會。創新創業活動不僅能協助企業推動技術或商業模式的創新,增加就業機會與稅收,甚至可能顛覆或創造出全新獲利模式。

探討企業使用併購與募資作為CSE的策略

由於新創具有新穎的商業模式和產品服務,搭配彈性的組織架構與靈活的工作方法,相對於大型企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組織型態夠能更快的回應市場變化,因此更有機會嗅得潛在的商業機會。而中大型企業藉由不同的CSE型態與新創合作,可協助企業面對數位轉型等新課題時更加彈性;更可藉由接觸新創來進行外部創新的機會探索,來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科技環境。除此之外,也有機會為公司過往所累積的數據、資料庫等無形資產或有形資產,尋找創新應用的新機會。

CSE之投資和併購之機會與風險

對於已經有深度認識和CSE之互動經驗,企業以CVC的投資工具投資新創公司,而併購也是企業長年以來最為熟悉的 CSE 型態之一。除了可協助企業進行多角化經營、垂直整合等策略,或是搶占市佔率、發展創新應用、目標獲取財務性回報…等。當然CSE投資或併購仍是存在某些風險,某些企業較少先透過財務顧問的聚焦與討論訂定出自身要聚焦的目標與成長方向決定適合的CSE型態,如成立加速器、投資、併購,反而經常看見的做法是,企業快速地併入看似獲利很高的新創,但與自身本業沒有明確的關聯性和本身的企業文化融合性。再來是,企業即便花了一段時間對新創各項客觀條件進行 Due Diligence,但併入新創後的預期綜效很難單純透過書面審查資料和訪談來準確判斷,而若有機會透過顧問協助評估與該新創有 pilot project 的合作為前提,則有機會實際驗證彼此的互補性和文化風格,能將投資與併購風險有效降低。

台灣企業投資新創領域分布

企業投資新創領域分布 從投資領域的分布變化來看,2015-2022 年,企業投資前四名產業領域, 分別為硬體(18.4%)、健康照護(12.7%)、製造產業(12.5%)和能源 (12%)。硬體產業方面,有高達 315 筆交易案例,包含 8 筆 2,000 萬美元 以上的大型交易,多為電子或IC 產業。健康照護領域次之,投資案件則有 218 筆。從總金額占比來看,能源產業仍最受矚目,總投資金額高達 19.08 億美元,近年來政府以 2025 邁向非核家園、新能源政策支持下,綠能產業成為企業的重要投資契機。2015 至 2022 年,共有 2,816 件早期投資案,累積投資金額達102.5億美元,其中包含超過 500 個海內外創投參與次數,並以企業與企業創投 CVC參與最為積極。資料來源:FINDIT 平臺

在數位轉型的浪潮下,台灣企業和新創擁有共同的挑戰與機會。科技的迅速發展,企業需積極面對新型態競爭和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台灣政府提供豐富的補助和支持政策,而企業則可透過顧問團隊、新創團隊的合作,來打造數位轉型下的新曲線。企業不僅注重技術創新,更要重視組織文化的整合和風險管理,以確保合作的成功。台灣的新創生態系正展現強大的創業力量,而政府、企業與新創的緊密合作有望帶動台灣經濟邁向更多可能性的未來。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